今晚,為了完成社團即將於五月份舉辦的一場創業講座設計活動簡章,上網查詢講師資料,看了一篇有關講師的報導,裡面提到一些有關教育方面的議題,覺得值得分享給好朋友們參考,所以就發送給大家,過陣子如果簡章通過確認,或許也寄給大家,歡迎大家一起來聽講,「活到老,學到老」嘛!在目前快速變化的社會中,多學總不是壞事,因為只擁有一把刷子很難闖江湖,ㄏㄏㄏ,這是我的看法啦!
2011.04.07
新馬成長 樂觀積極曾光華【記者羅千雯/中正大學報導】
辦公室裡的電話聲,一通接著一通響起;手中的PDA,不斷更新著與來電者敲好的約會。教學、指導、著書與演講,滿滿的行程佔據了他的生活,但每次見到他,臉上卻總是掛著一抹舒服的笑容,看不出絲毫的疲意。他是行銷所的教授兼新上任的課外活動組組長─曾光華。
聽過曾光華的演講、或是與他交談過的人,不難發現國語表達流利的他,其實帶著淡淡的鄉音。二十年前才來到台灣的他,從小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邊界處長大。在那塊充滿多元文化的土地,睜眼是不同的人種色彩,豎耳是不同的語言,加以各種信仰、藝術、生活方式的衝擊,曾光華在孩提時代便見識了世界的不同。問他在那麼小的時候就看到如此多的衝突,難道不會感到害怕?「人會感到害怕、介意,是因為不習慣。在那裡生長的我,早就習慣啦,又怎麼會介意?」他笑著回答。
特殊的生長背景,也造就了曾光華的語言能力。除了家族的母語是廣東話外,隔壁鄰居的福建話、海南島語,走在市街上常聽到的馬來語、印尼話、英語以及印度話,通通能聽懂。「現在走在路上聽到不同的語言還是會不自覺的豎起耳朵。」習慣聆聽不同的聲音,也讓他比一般人來的敏感、細膩。
二十年前考上政大企管系來到台灣,剛開始對台灣的教學方式不能適應。看著同學們老是抱著書本讀讀讀、背背背,又看著考試卷上總是制式的問著是非題、選擇題,對向來習慣申論題的他來說,讀書變得不再有趣。「張飛戰岳飛怎麼戰?」他笑著問我,「這沒有辦法戰吧,他們是不同時代的人呀!」我如是說。聽到這個答案,曾光華不禁哈哈大笑,「這是台灣小孩的標準答案。」他永遠記得在家鄉唸小學時,某一次歷史考試中老師出了這樣的題目。老師其實很清楚學生們知道張飛與岳飛的時代背景不同,所以「不能戰」不是老師希望得到的答案,「創意」才是新馬教育最重視的一環。
談及他行程滿滿的生活,卻意外的發現,旁人看起來忙得不可開交的他,其實自己並不覺得忙碌。「我只是習慣於安排我的時間、我的生活。」他說。在新馬就讀小學與中學時,曾光華從來沒上過下午的課。不是因為他翹課,而是新馬的教育是「半日制」。換句話說,從小他們就得學著自己安排下午一點過後的時間。對他來說,「安排自己的時間」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的事情。但他在大學任教的這些年裡,卻看著台灣的學生,從高中的牢籠裡被釋放後,在大學裡茫然無方向的揮霍著光陰。「大學的時光應該要好好把握,充實自己,錯過了絕對會後悔。」他感嘆道。
拿起一直藏在腳邊的紙袋,「你看,這裡面是我今天早上整理出來,近期想看的電影。」,他興奮的說。儘管時間被教學、寫書、演講填滿,但對他來說一旦還有轉身、休閒的餘地,那就不算忙碌了。也正因為做著自己喜愛的事情,讓他做起事來總是充滿熱情。或許事事無法盡如人意,但他鼓勵同學遇到挫折、無法前進時,試著去找出「事情背後的意義」,也許就能重新找回動力。